目录
分散知识
不同于学科知识,未经组织,没有系统化的,分散于每个个体的知识。
比如说,你知道某个小区周边缺少一个方便的水果店。这就是分散知识,它没有被任何书本记录,它只存在个别人的心中。但你发现这样的知识,你就可以利用它们来做出有益的决策,比如开一个水果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专属知识,有的人会正确的利用自己的专属知识。
重要性知识
我们只知道定性的知识,并不能帮助我们完成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的田被山上的落石挡住了,无法耕种。
落石很大,无法移走,只能用火药炸开。
于是,这户人家就去寻找火药的配方来制作火药。
他们打听了很久,终于得知火药是由硫、硝混合而成的。
于是他们就买来了硫,硝,混合在一起,但是他们点燃后,火药却没有爆炸。
前前后后尝试了十几次都没有成功,他们很生气,同时也花了不少钱,最后无力折腾,只好放弃。
如果要制作成火药,硫和硝的比例要达到1:3才行。尽管这户不幸的人家已经知道了火药的组成,但是因为缺少了关于组成元素的定量知识,而以失败告终。
定量知识比较稀缺,如果要获得准确的定量知识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往往是一群人中的某几个人碰巧凑出了恰当的定量知识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然后他再写出收获的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的是,他忽略了定量的部分。
读者虽然知道了「配方」,但却因为缺少定量知识,仍然无法实践。
🤔重要性知识在一个领域中是少量的,但是却足以定大局, 很多情况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成功的原因,所以教学时只给出配方,却不给出最重要的「定量」
实践知识
这里就反映了实践知识的存在,仿佛我们的大脑中有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存放理论知识的地方,另一个区域是存放实践知识的地方,只有通过某个过程,理论知识才会进入到实践知识中。
如果我们回顾游泳的学习历程,我们就能更好的明白。教游泳教的是理论知识,而你学会游泳之后,你掌握的是实践知识。
阿吉里斯是这么描述的,人们问一位管理咨询顾问甲先生:“当你和你的当事人意见不合时,你会如何处理?”甲先生回答:“我会先陈述我所理解的两人意见的根本差异,然后和当事人讨论解决这个额外难题需要什么资料。”
这就是甲先生的信奉理论(信奉的知识)。但当我们检查甲先生在实际情境和当事人交谈的谈话录音时,却发现他只拥护自己的观点,而抹杀了当事人的观点(使用的知识)。
“我们要言行一致。”是一个老掉牙的说法,常常出现在各种吵架,老师教训学生,父母管教孩子,朋友告诫朋友的情景之中。而实践知识的提法根本不同于“我们要言行一致”,因为这把态度问题变成了一个知识问题。
如果是态度问题,那我们是可以通过转变我们的态度来达到言行一致的。但是如果是一个知识问题,则我们必须通过学习来掌握这种关于行动的实践知识。
我们会发现教导别人或者勉励自己达到“言行一致”常常是无效的。正是因为这不是一个态度问题,我们并不能通过切换态度来做到。
🤔很多情况下,你所信奉、所认为的知识,并没有用于实践,造成知行不一的情况。
这个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你不想这么做,而是因为这不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是一个“知识问题”,你缺乏相关的知识去实行你所信奉的行为。
信息运气
当你掌握的信息达到一定精确度,你就能掌握系统演化到哪个确定的状态。
比如说,你的面前有十个一模一样的杯子倒盖着,其中一个有香蕉,而其它九个则没有。如果你不掌握充分的信息,随便选一个杯子,只有1/10的概率能选中有香蕉的杯子。而如果你掌握充分的信息,比如说你知道香蕉会散发特定的香气,而某个杯子附近的香气最浓,你就可以很肯定这个杯子里有香蕉,你选中香蕉杯子的概率就大大提高,几乎为1了。
信息运气完全可以通过增加知识,特别是各种各样的暗知识来得到提高。从贝叶斯概率的角度而言,信息会改变概率判断。刚才的香蕉情景中,如果你知道最左边两个杯子是没有香蕉的这一知识之后,你选中香蕉的概率就从1/10上升到1/8。
🤔简单来讲,就是你所掌握的信息量与精确度越多,就越能预测事件的走向。
系统运气
系统运气则是说,对于任意给定的精确信息,总在一定时间后,系统会产生混沌,使得你无法预测系统的状态。
天气系统就是如此,即便你把此时此刻关于大气状态的数据测得非常非常精确,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十位,一百位,但在一定的时间之后大气就会进入混沌的状态,你就无法知道关于天气的准确情况。目前而言,我们能较精确的预测星期尺度的天气,但对于更大尺度的就无能为力了。
🤔任何精确的信息在一定情况下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变化
道理的不完备性
在上一部分也已经阐述过。许多道理是不完备的,它们或者缺乏必要的[[1 分散知识|分散知识]],或者缺乏必要的[[2 重要性知识|定量知识]],或者缺乏必要的[[3 实践知识|实践知识]]。
正是因为道理的不完备性,使得道理在某些人看来非常不错,在某些人看来就是鸡汤而已。
我想举一个我珍藏已久的例子。
孙子兵法有云,胜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各种当代的情景诸如企业管理培训,个人经验分享中也均强调要因时而动,明势,顺势,借势,得势,造势。
取势无疑是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从一个地方出发到另一个地方要走最节约能量的路线这样的道理。在太空旅行中更是如此,能量是非常宝贵的。但是现在你根据这个道理,从地球出发要去海王星,你会怎么做呢?需要准备多少的能量呢?你会发现还是寸步难行,因为你并不知道哪条路线的能量最节省。
如何取势的知识是暗知识。
下面就是关于太空旅行的“暗知识”:事实上,太空中存在许许多多天然的高速公路,在这些高速公路上运动,几乎不需要消耗能量。这是因为在这些路径上,因为各个星体引力的作用互相递交,或者有助于你前进。
当我第一次知道的时候惊讶极了!本来在我的想象中,在太阳系中运动是很耗费能量的,需要克服太阳的引力做功,许多中学物理问题都是这样子来设计的,更带来了费力的经验。
那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这样的“高速公路”暗知识有哪些呢?分散在哪些人心中呢?
被误解的聪明
对聪明的迷思会严重降低我们看待暗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会见到某个领域非常厉害的人在另一个领域却做出一些糟糕的决策。在《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中,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列举了非常多的例子,诸如聪明的数学家在毫无利好消息的情况下,大量买入持续下跌的股票,最终输掉所有积蓄;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脚医生看病,而不选择经过科学检验的医疗方法;大学历史教授加入邪教组织;高中老师加入传销组织。
我们通常是用直觉来决策的,而直觉事实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生动性谬误,情感替代,冲动型联结思维,框架效应,信念偏差,忽略分母,联结谬误,非因果基础概率,偏差盲点,我方立场信息加工,情感预测谬误,确信偏差等等。
张三正看着小红,而小红正看着李四。张三已婚,李四未婚。请用你的直觉告诉我,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 是 B. 不是 C. 无法确定
据调查人们在这道题上的错误高达80%,绝大多数人选择了C。正确的答案应该是A。
因为张三已婚,李四未婚,如果小红已婚,她看着李四,答案是A;如果小红未婚,张三看着小红,答案还是A。
根据研究直觉决策只有在个人经验充足的专业领域才是有效的,而到了经验不多的地方,就不适合用直觉来决策,特别是面对现代工业化之后的世界,我们的祖先可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些情景。
在不熟悉的领域,人人都会犯错,无论是亿万富翁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正因如此,沃伦·巴菲特只专注于他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
在熟悉的领域里,个体积累了充分的经验,充分的暗知识。而在陌生的环境下,即便你非常聪明,拿过数学奥林匹克金牌,但是缺乏必要的暗知识,也无法做出好的决策,无法采取明智的行动。
信息拼图
暗知识分布在宇宙的各处,被不同的个体所搜集。
暗知识的存在意味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合理性,也意味着我们应该用平等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个人。他拥有或将拥有你所不具备的[[1 分散知识|分散知识]]。
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可能对事物有很好的框架性理解,但是他仍然会因为不掌握具体情况下的分散知识而无法建立起具体的参数模型,无法达到他的目的。
因此,人与人需要通过合作来交换和共享彼此的暗知识,共同实现彼此不能实现的东西。
最简单的例子如铅笔,几乎没有人掌握制造铅笔的所有技术,你知道铅笔表面的油漆怎么制作吗?你知道铅笔的笔芯怎么制作吗?你知道铅笔上的刻字是如何实现的吗?这样的暗知识被市场中的各个个体,各个企业所掌握,共同完成了看似普通却了不起的事情。
因此,获取暗知识是一个拼图游戏,每个人都有图的一部分知识,而拼在一起才形成全貌。
许多人没有深刻意识到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根本原因是忽略了暗知识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仅仅是知识大海中的一滴水。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知识是散落的,所以交流学习暗知识是必要的。
当你意识到暗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具有的知识的有限性时,会用更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来自各种人的各种分享。而不会因为标签或刻板印象而看不起分享者。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需要一些有效的提问方式来获得暗知识。
不少讲座中,作者都提到了某种价值很重要。但是作者没有充分强调它与其它事物相比的重要性关系。正因为此,读者不能接收到这个价值到底有多重要的暗知识,因此读者会觉得听了好像白听一样。
为了获得这样的暗知识,可以考虑涉及量化的提问,“比如,如果你需要舍弃X和Y,你会舍弃什么?”,“假如你有10个小时,你会如何分配你的时间”这样的问题,进而更好的理解分享者所说的。
第三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实践来获得暗知识。
重要的是,世界是变化的。因此关于过去世界的知识会发生改变。
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中写道,“如果我们可以同意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是适应具体时间和地点情况的变化问题,那么我们似乎就由此推断出,最终的决策必须要由那些熟悉这些具体情况并直接了解有关变化以及立即可以弄到应付这些变化的资源的人来作出。”
哈耶克论证了分散知识是在变化,熟悉具体变化的人才能做出好的决策。
因此,即便你对一个地方非常了解,如果不经常观察,那么这样的知识也会过时。因此,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一个个商人,企业家看做为保存或创造社会财富的信息处理者,他们需要敏锐地感知需求的变化,体察资源配置的变化,并作出某种优化。
对生活的观察与实践的强调是为了增加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相比阅读或看课程的重要性。
毕竟,看书,看课程是轻松的,短短几个小时似乎学习到了许多东西,但是如前面所言,还有许多的暗知识不能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获得。
最后,我想说说学习型社群,它的根本重要性在于让观察暗知识的任务众包了。
以学习一本书为例,书中浓缩了许多道理,而发挥这些道理的作用还需要许多暗知识,通过学习型社群,就可以发挥人数的优势,每个人基于特定的角度观察暗知识,再汇合在一起,让每个个体受益。而判别一个社群是否有效就看社群中暗知识的并行发掘与交换的频率与量如何。
大量阅读 & 学习基础上的刻意思考
金克木是著名的文学家,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
他的一生博学多识,读过许许多多的书,而且愿意为此花上十足的努力。他曾经为了能“读希腊罗马原始文献,追欧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仅凭一本词典学会了十分复杂难解的拉丁文。
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中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他说“读书中无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还多些。……所以我就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藏了不少话,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
这就是于空白处读书。
这也就是读出书中未说出的暗知识。而这样的过程需要刻意思考,即用心的,舒适区外的,针对性的思考。
“为什么这个地方详写?是否是因为作者认为这个部分的重要性更高,是否是因为作者曾因为这个部分没有掌握而吃过苦头?”
只有通过刻意思考,才能获得浅层阅读所无法获得的知识。
从暗知识的角度出发,便会发现读了多少本书,读了多少页,读了多久,如果不是建立在刻意思考的基础上都是无意义的,只是安慰剂,或者只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观念,多获得几个概念罢了。
刻意思考有一些办法。
如看完章节标题预想自己会怎么来写,然后对比作者与自己的差别,发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地方。如假想自己为某个章节编写阅读理解题,自己会问什么,然后自己尝试回答。
更高一层次的是,对比同个主题不同作者的书籍,看看他们的取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出现不同。或者是将这些主题的书形成一个框架性的理论或模型。
牛顿三定律就是一个关于宏观世界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就是一个关于人类不同个体性格的理论。地图就是关于地理世界的一个模型。
比如说很多书在讲与自己和解,那我能不能概括出一个和解的模型,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参数。很多书在讲如何学习,那我能不能概括出一个学习的模型,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参数。
总之,刻意思考需要在舒适区外阅读,需要从俯瞰大地的视角切入到深入丛林的视角,需要把显然的事物看得不那么显然,需要把不以为然的事物看得更加深刻。 这样,暗知识才会浮现出来。你才会发现熟悉的世界原来不那么熟悉。
大量实践
每个人都能明白大量阅读和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明白的程度不一。原因正是对这种重要性知识认知的不同。而要增进这种重要性知识,却无法通过说教来进行。
“抽烟是有害的,不要抽了。”,“我知道!”
“吃垃圾食品不利于你的减肥。”,“我知道!”
“读书很重要!”,“我知道!”,“那你为什么不读?”
“学数学很重要的啦!你要好好学呀!”,“我知道!”
……
这样的对话和例子不胜枚举。说教的无效性可以用暗知识的理论来解释,便是某种定量的重要性知识缺失。而这种定量的重要性知识却无法简单的通过语言来传递。
要改变这种重要性知识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具身认知,通过impressive的体验。
实践知识具有亲历性。
当一个抽烟者看到过长期抽烟者肺部令人恶心的照片时,他会产生一种深刻的印象,进而真正体会到有害的重要性知识。
当一个学生学习了一定的医学知识,看到某些细菌的样子,了解它的危害,再来看自己日常的饮食习惯,就会摒弃许多不好的方式,甚至拒绝去吃夜摊的食物。
当一个孩子看到了极光,躺着地上享受星空醉人的风景,他也许会产生强烈的对太空的向往,进而生成一种关于天文学,宇宙学,物理学的重要性知识。
“这个面包真是太好吃了!”,当别人这样跟你说的时候,你一定想亲口尝尝,到底有多好吃。因为这种关于到底怎么好吃的知识并不能通过语言来共享。
同样你尽管知道蝙蝠是通过超声波来感知世界的,你也无法体会蝙蝠看到的世界是怎样的。因为你不具备蝙蝠的器官,蝙蝠的大脑神经网络。
如果你不相信,试着解释一只小猫咪为什么可爱?
获得实践知识的根本办法是去体会它。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种策略: 1. 亲身经历,亲手置身于中 2. 模拟经历,通过阅读故事
伟大的小说往往能让读者模拟进入情景,沉浸在人物的故事之中,在一个幻想世界中体会。激动时或热泪盈眶,悲伤时或逆流成河。
在《故事思维》中,曾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税局(IRS)、微软公司上过课的安妮特·西蒙斯女士说道,“没有好故事,宁可不说话。”她也是在强调无法仅仅通过列举事实和数据传递暗知识,你需要讲故事。
因此,如果你希望传递某种知识,试着用故事的形式,或者带对方去亲身经历。如果你想展现你对某个人的喜爱,用行动来传递这种知识。如果你想真正感受某个道理,某个理论,就亲身实地去实践它!
我曾经严重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具体的表现在于尽管我知道做练习是有好处的,但是我还是不会去做,而沉溺于轻松的阅读。现在想来,如果当时一边学理论知识,一边实践它们以获得对应的实践知识,那该多好呀!
🤔有种定量的重要性知识需要实践才能获得,而获得实践知识的方式有两种 1.亲身经历,置身其中 2.模拟经历,通过阅读故事
想更好的传递知识(暗知识),需要讲故事。
合作AI与理解暗知识
本部分是科幻时间。(ps: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还并出现Chatgpt)
与人工智能的合作可能发现并利用无法被人类大脑所理解的暗知识。
我们无法体会蝙蝠用超声波感知的关于世界的知识。这意味着暗知识与生物的大脑结构有关。如果你了解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你就知道它由结构和参数两部分组成。
结构是预设的,当大量的训练例子输入这个网络的时候,结构的参数发生调整。结构决定了这个网络的可能性上限。
这意味着,暗知识与结构是相关的。人类和人工智能可能均有自身所独有的暗知识,无法交换,只有彼此的合作才能发挥这些暗知识的作用。
如果这一命题成立的话,人类的价值被保护了,被人工智能代替的恐慌也得到消解。因为人工智能即便强大,也无法拥有特定类型的知识。比如说,它能理解害怕/热爱一个东西这样的知识吗?
同时,人工智能也能具备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暗知识。尽管我无法描述它们,但我猜想,它们看待成千上万的数据时能产生一种整体感,类比我们的眼睛接收成千上万的光学信息所产生的画面感。当然我这里的说法有点拟人了,是个不太恰当的说明。我希望我能刻意练习,训练出沟通两种不同的神经网络的本领,等我成功的时候,再来和大家分享吧。
你生产小麦,我生产牛奶。我们通过交换产生了价值。这一基本的经济学隐喻可以迁移到我们和人工智能的情景。我们彼此拥有不同的暗知识,因此我们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共享暗知识,并创造出彼此都不可能的东西。
比如说一副太阳系尺度的画?
总结
暗知识是被忽略的知识。它至少包含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分散知识,第二种是定量的重要性知识,第三种是未被现有学科框架所包含的实践知识。
暗知识通常被运气所掩藏,缺失必要的暗知识会被解释成运气不好,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掌握(信息运气)。
许多道理都是不完备的,因此它们还不能直接用来指导行动。对聪明的迷思也会严重低估暗知识的重要性。信息运气 / 系统运气
发现暗知识有三种办法,第一种是细心地观察,甚至可以做一些实验,并与别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并进行有效的合作,可惜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根本原因是忽略了暗知识的存在,没有认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仅仅是知识大海中的一滴水。 (信息拼图)
第二种是在大量阅读 & 学习基础上的刻意思考,许多人做到了阅读和学习,少部分做到了大量阅读和学习,但极少部分的人基于阅读和学习进行刻意思考。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知识,实践知识是根本上不同的一类知识,只能通过亲历才能得到。大量实践
暗知识与人类的大脑结构有关,人类和人工智能可能均有自身所独有的暗知识,无法交换,只有彼此的合作才能发挥这些暗知识的作用。合作AI与理解暗知识
我用手指着流星雨,告诉你流星雨在那里。
如果你看的却仅仅是我的手指,那流星雨终究会与你无缘。
本文指向了暗知识的所在,而真正获得暗知识,体悟它的重要性就看你自己的行动了。